竹镇高跷是当地群众一项流传已久的民间健身项目,许多农家孩子从十多岁起就开始学习在高跷上行走,从40厘米到60厘米,再到1米左右。抗日战争时期,当时新四军二师师长罗炳辉在现在的竹镇泉水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,师部设在孟州村,为抗战救国师部组建了文艺宣传队,以歌舞、快板和高跷舞龙等表演形式宣传和发动群众共同抗日,收到良好的效果。
文革期间竹镇高跷被当作“四旧”废除。直到上世纪80代末,90年代初,六合文化馆业务干部到送驾孟州采风,发现了这一具有传统民间特色的踩高跷表演便将其恢复。
“高跷舞龙”是由15名成年人,脚踩80公分高的高跷,分成两组,七人一组,各组分别手舞一红一绿两条彩色巨龙,一人手持一龙珠,一般是合着热烈的锣鼓节奏“游龙”上场,他们在高跷上不仅能舞龙、玩灯、还能表演民间神话《观音出征》中的“双龙戏水”、“花好月圆”、“河蚌戏渔翁”等节目。舞龙的动作协调性要求很高,特别是持珠表演者,动作不仅生动活泼,更具指挥作用,根据场地大小合理调度舞龙方位和舞龙的表演形式。
跨入新世纪后,由于男人大多外出打工赚钱,逐渐改由女子来表演,形成了民间文艺一绝——女子高跷舞龙,高跷上的15名妙龄女子们挽着高高的发髻、身着淡雅的彩衣、腰间飘带飞扬,一双脚始终稳稳地踏在近一米高的高跷上如履平地、进退自如,游龙、盘龙和双龙戏珠等高难度动作舞的得心应手,有其独特的韵味。姑娘们站立高跷更显亭亭玉立、风韵窈窕,她们柔美中孕藏着刚毅,使威猛神勇的飞龙显得分外妖娆。
竹镇高跷舞龙参加过全国第七届、第十一届、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,并获得一金二银好成绩;在南京市十运会上,青奥会上也都有精彩亮相。逢年过节,重大活动也都少不了竹镇高跷的身影,竹镇高跷为丰富地方民间文化活动做出了重大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