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花石鉴赏习俗

级别:省级
批次:省四批
类别:民俗
公布时间:2008年1月
保护单位:六合区文化馆
4924

选集

简介

六合雨花石最早在灵岩山玛瑙涧发现,古称“灵岩石”或“六合文石”。它形成的剖面群已公布为六合国家地质公园的景点。主要分布在六合区灵岩、横梁、新篁、东沟、马鞍、长山、八百等街道、社区及六合的十二座死火山约122平方公里的砾石层中,是全国雨花石的主产区,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为六合收藏、鉴赏雨花石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基础。

几千年来六合人就有收藏、欣赏雨花石的习俗,有史可考的赏石风俗从宋代就已形成,1987年,六合南门原南京第二棉纺厂扩建工地,发现宋代墓葬,出土了金银饰品和一枚桃形雨花石(红色玛瑙质)挂件,这是六合人民最早把玩欣赏雨花石的有力佐证。

宋代大文豪苏东坡,著有《怪石供》、《后怪石供》,被后人视作论述长江流域雨花石一类卵石的经典篇章。苏东坡调任频繁,历史记载曾五次经过六合,途经六合必过雨花石的产地灵岩山、方山、奶山、横山。六合县志记载,苏东坡曾以饼饵与当地儿童换取雨花石,并至扬州写下《双石》一诗。宋代杜绾第一个把雨花石写入《云林石谱》,确立了雨花石在观赏石中之地位。金元时的郝经,元世祖时授翰林侍讲学士,受命出使南宋,被囚于真州(今仪征市)。郝经以石为伴,每拾到美丽的石子(当时只有与之相邻的六合灵岩山玛瑙涧出雨花石),“如获物外之奇宝,濯之于清泉,熏之于沉烟,置之盘盂之内,而簸弄于明月之下,”说的就是雨花石。他从赏石中,悟出一番哲理:“水能变石,则天地能变水,气复变天地,而道复变气;”“今日变石子,亦前日之泰山也”。著有《江石子记》。

在明代,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雨花石收藏热,主要代表人物是时任六合县令的米万钟和六合大儒孙国敉,孙国敉著有《灵岩石说》,在文人雅士中影响深远,影响着一代代的藏石人。六合雨花石之所以闻名于世,更应归功于米万钟.米万钟字友石,明代万历三十六年任六合县令时,“簿书之暇,觞咏于灵岩山,见溪中文石累累,遗舆台褰掇之。”米公从未见过这多美丽的石子,于是命人采之重渊,广为收集。在米万钟之前也有人玩石头,但鉴赏水平并不高,米万钟不亏为进士出身,一但接触灵岩石就感到“诧为奇观”表现出超群出众的鉴赏力,在鉴赏的基础上,进而提高文化形态,他不仅藏石、赏石,还画石,除一般题名题咏外,还把最好的石头编成《灵岩石子图》共十八枚,请吴文仲画家为每枚石头画了图,又请胥子勉先生写了《灵岩石子图说》序文,此外还有姜二酉的《灵岩子石记、灵岩石说》、林有麟的《素园石谱》(附件11)、姜绍书的《灵岩石石记》、陈眉公的《太平清话》、陈贞慧的《秋园杂佩》等。为石文化宝库留下了宝贵资料。人民是历史的主人,明代万历年间在六合出现了采石热及花石市场,为雨花石著文、立谱、咏诗、绘画,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雨花石热潮。

在清代,产生了一批藏石家,产生了一批雨花石专著及诸多题咏雨花石诗文。比较著名的有《桃花扇》的作者孔尚任所写《六合石子》歌。而将藏石推到高点的当属乾隆皇帝,在北京故宫就藏有乾隆皇帝赏玩过的四枚雨花石。其中一枚龙首毕现,出神入化,令人称奇,且为“真龙天子”所藏,给人印象深刻。在六合,以六合文人袁逢思为代表的一批藏石人,袁逢思每每收集到雨花石都要为之著诗,他写到:

最爱山灵石亦灵,一拳觅得奇而小,

白云飘渺胥苍松,丹霞掩映蒸芳藻。

见者尘襟一碗清,画工未必如此巧,

摩挲掌上日相将,袖中常觉烟云绕。

民国以后直到现在近一百年的时间,则是雨花石文化发展的又一重大历史时期。雨花石界出现了“南许北张天津王”,被称为“石坛三杰”。张轮远有专著《万石斋灵岩、大理石谱》(附件12),王星酋有专著《雨花石子记》(附件13),许问石有专著《南许石谱》(附件14)。这些著作都记述了搜集六合灵岩石的过程和逸事,推动了当时六合寻觅、欣赏、销售和收藏的热潮。

如果说,几千年的封建社会,爱石、赏石、藏石,多限于皇室达官、文人雅士;那么,民国以后,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,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,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,人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,珍奇异石,由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”了。可以这样说,在六合人人喜爱雨花石,家家藏有雨花石,在众多的爱好者当中,涌现了一批收藏、鉴赏家,成立了雨花石协会,举办雨花石沙龙,每年配合“中国南京六合《茉莉花》.雨花石国际文化旅游节”举办大型雨花石展览,书写雨花石诗文,出版雨花石专著,还将雨花石推上了国家的名片——个性化邮票、明信片,拍摄雨花石电影、电视片,并在网络上选登和评论雨花石。雨花石和现代先进的媒介结合极大的弘扬了赏石文化,推动了雨花石赏石习俗的健康发展。

2006年初,六合区被国家授予“六合区国家地质公园”称号;2008年7月29日,六合区政府申报“中国观赏石之乡”获得成功。

关闭